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邢昺

邢昺(932-1010),字叔明,曹州濟陰人(今山東省曹州縣)。生於後唐明宗長興三年,卒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,享壽七十九歲。在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初,宋太宗為了表揚邢昺的學問淵博,於是賜邢昺「擢九經及第,授大理評事、知泰州鹽城監,賜錢二十萬」(《宋史本傳》)。其後,邢昺又被召為國子監丞,從事中央太學的講學工作。由於邢昺深得宋太宗的賞賜,直到太宗端拱初,邢昺的仕宦升遷,已累遷至金部郎中。
      到了北宋宋真宗時期,咸平元年(998),邢昺的官銜改命為國子祭酒,咸平二年(999),有宋一朝始設立翰林侍講學士,由邢昺首任侍講官,並為宋真宗講論《左傳》。其後,邢昺又受詔與杜鎬、舒雅、孫奭、李慕清、崔偓佺等校定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公羊傳》、《穀梁傳》,以及自己對於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爾雅》三書作義疏。從以上邢昺的仕宦經歷中,可以看出邢昺對於宋初經學的發展,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。
      邢昺不僅在整理經籍上有所貢獻,《宋史本傳》中亦記載一段舊事,說明邢昺之德行操守,深受皇帝的肯定:「昺居近職,常多召對,一日從容與上語及宮邸舊僚,歎其淪喪殆盡,唯昺獨存。」從這段記載中,不難看出邢昺之所以備受器重,在於從邢昺的身上,散發出一位儒者該有的風範,加上邢昺又在宮中講學,因此邢昺之為人,可謂集身教與言教於一身。
      而在擔任侍講時,邢昺每每藉著經書中之道理,透過「以事相譬」的方式來勸諫皇帝,如《宋史本傳》載:「昺在東宮及內庭,侍上講《孝經》、《禮記》、《論語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、《詩》、《左氏傳》,據傳疏敷引之外,多引時事為喻,深被嘉奬。」對於儒者來說,以正道勸戒人君,使人君的言行皆有一定的準則而為天下之表率,為儒者努力的目標。儒者所諫之事,若能被人君採納,不但能達到「革君心之非」的目的,使人君能成為賢明的君主,更能有助於萬民之生計,此便是儒家「兼善天下」理念的實現。
      綜觀邢昺之一生,多皓首於經籍的整理、注疏之中,不過這些經籍對於宋初或後代而言,具有相當大的影響,尤以《論語義疏》一書,清人《四庫》館臣評曰:「今觀其書,大抵翦皇氏之枝蔓,而稍傅以義理。漢學、宋學,茲其轉關。」從《四庫》館臣的評論來看,邢昺之《論語義疏》儘管仍屬於漢唐注疏的餘風,不過邢昺在義疏中,多能發揮其間的義理旨趣,因此被視為宋學注經風氣的先導,由此確見邢昺在中國經學史上,具有一定的地位與影響。

撰稿人:王志瑋
網站滿意度調整